1878年3月8日(光绪四年)《申报(上海版)》 炒股按日配资
演花鼓戏(武汉)
汉阳府郡丞陈某每至晚间,微服私访,捕拿演唱花鼓戏者。正月二十五日,捕获正在演唱者二名,重责枷示:
昆腔二黄诸戏,贞淫杂出,尚寓劝惩之意,惟花鼓戏有淫无贞,故地方历经示禁。汉阳蔡邑尊前已出示禁止在案,乃近闻黄陂、黄冈等县之无业游民,又到汉埠通济门外演唱花鼓小戏。
1923年6月26日至10月3日《申报(上海版)》
小世界汉剧场特聘武汉著名玉壶春全班合演
小世界汉剧场,特聘武汉著名玉壶春全班合演:张坤臣、刘鸿生、王小山、李安喜、小白兰花、小桂兰、匡伯伶(楚剧)、小官宝(楚剧李百川)、小桂芬(楚剧章炳炎)、张小峰、冷月仙、小桂宝、小月红(汉剧)、赛翠霞、小香水(汉剧)、陶紫云。
展开剩余96%上海乃通商巨埠,百戏杂陈,京剧、昆曲暨四明文戏等,各界已习见熟闻矣。独京剧来源之汉调,尚付阙如。故本世界不惜重资,礼聘汉口玉壶春全班超等名角到沪,准定本月十五日在小世界四层楼日夜开演,拿手好戏,戏目详见世界小报。凡酷嗜皮簧者,莫不知汉剧之佳妙。加以初次来申,诸君决定先覩为快。开幕在即,先布区区,伏希各界亮察贲临为荷。小世界汉班剧场谨启。
注:1926年(民国十五年)9月之前还是湖北的黄陂(黄孝)花鼓戏没有定名为“楚剧”,早期楚剧演员就以“汉剧”“汉剧班”之名参加演出。
黄陂籍部分著名艺人艺名
江秋屏:小宝宝。王若愚:小桂清。
张玉魂:小春芳。李百川:小官宝。
江南蓉:小桂红。徐俗文:小福仙。
余翠云:妖 怪。段殿坤:芙蓉花。
陈梅村:筱桂香。
楚剧(湖北花鼓戏、黄陂花鼓戏)源于“黄陂县”
1937年《中央日报·湖北的「楚剧」》:「楚剧」俗称为「花鼓戏」,同「二黄」戏的产生一样,「楚剧」亦是发源于湖北的黄陂县的,而且至今仍而通行于黄冈、黄梅、广济、麻城诸县。在湖南,「花鼓戏」是又被称作为「采茶戏」的,这为得采茶或种秧,都是在春夏之交。
1947年01月07日《大公报(上海版)·关于「楚剧」及其他》:「楚剧」是湖北的一种地方戏,始于黄陂,所以是剧的演员以黄陂籍的居多,即使不是黄陂人,念台词也多学做黄陂腔,成为风尚。这正说明这是一种道地来自乡土的民间艺术。「楚剧」俗名「花鼓戏」,经过若干有识人士的力加改革以后。才正式定名为「楚剧」的。
《楚剧奋斗史》:楚剧原乃是湖北黄陂、孝感一带乡村农人在做完农活之后,或玩灯戏谢神之时,用迎神赛会的服装,借新婚妇女的衣饰,扮成生、旦、丑各类角色,一唱众和,闹年锣鼓伴奏,表演《何氏劝姑》《蔡鸣凤辞店》《小姑娘贤良》《张先生讨学钱》等民间故事,这种表演形式,当时大家随口叫它“花鼓戏”。【王若愚《楚剧奋斗史》(1947年—1949年),《戏剧研究资料》(第 4 辑),湖北省戏剧工作室编,1982年,第 31 页】
1965年扬铎遗稿《楚剧形成在武汉》:楚剧的前身是黄陂花鼓戏,为湖北民间小戏之一种。在湖北各县流行的花鼓戏,派别甚多,如天沔花鼓、远安花鼓、钟祥花鼓、兴国花鼓,各处随地异名,更有所谓东路花鼓、西路花鼓等名目,这都无非是由花鼓灯戏等演变而来。黄陂花鼓戏盛行于黄陂、孝感一带,大约在清代中叶道光年间,汉口就有黄陂花鼓戏的演出。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以来黄陂籍著名名角名家 江秋屏
江秋屏(1886—1945)艺名小宝宝,黄陂县泡桐店祝家湾(武汉市黄陂区李集街)人。泡桐店为花鼓戏窝子,名角辈出,江从小受艺人熏陶,十岁左右以善唱灯戏扬名故里。后拜师江长玉(别号江洋人)十六岁搭职业戏班在农村集镇唱戏。他随江长玉进汉口时,在德租界清正茶园公开演唱黄孝花鼓戏。1903年,他与小年红、夏世燮在英租界美观茶园组班演唱。江秋屏扮相俊美,嗓音清亮,咬字行腔黄陂乡土风味浓郁,花鼓戏迷为之倾倒,常“赶包”(即赶场)在几个茶园连续演出,方能满足众多观众的要求。时茶园盛兴点戏,他常被点名登场,演唱《思儿》、《十绣》、《私怀胎》、《十二想》、《进鸾房》、《四绣相思》等五、六首单边词,观众才尽兴作罢。其拿手戏《十二想》、《吃醋》、《雪梅观画》曾由百代公司灌成唱片。1912年,他与朱福全、胡喜堂等人在法租界首家黄孝花鼓戏戏园共和升平楼组班献艺,开创花鼓戏出售门票演出方式,取代茶园的卖茶点戏。小宝宝艺名亦以巨幅金字匾悬挂在戏园门口。江所饰角色多为闺秀、村姑和家庭少妇,如《观画》的秦雪梅、《四下河南》的赵琼瑶、《王老六吃醋》的张二妹、《辞店》的胡氏和《瓦车篷》的李氏等。《打连响》为其绝活,手持镀铬的铜管连响,以双手打满花,载歌载舞,连响声脆,铜管闪光,观众眼花缭乱,赢得满堂喝彩。王若愚在《楚剧奋斗史》中记述他此时的声誉“红得发紫”。他为人慷慨,善于交际,与京剧演员梅兰芳、汉剧演员余洪元均有交往。梅兰芳1919年冬首次来汉演出,他向梅学习化妆,接受梅赠送的点翠头面及水片。黄孝花鼓戏演员自此开始贴水片、梳古妆大头等发式。1930年前后倒嗓,一度息影舞台。1935年,因不满天仙戏园老板周老九的欺辱,愤然组班赴湖南常德、衡阳等地演出。抗日战争爆发后,改班名为曙光抗敌流动宣传队。后在常德与黄楚材率领的楚艺抗敌流动宣传队合并,到广西桂林演出,得欧阳予倩解囊相助,并安排剧场演戏。1945年流亡到贵阳,终因私蓄用尽,无力维持一班人的生活,忧郁成疾,于3月5日病逝。临终前还叨念“班子不能散,要带回汉口。”【《中国戏曲志 湖北卷》《楚剧志》】
江秋屏(1886—1945) 湖北黄陂人。艺名“小宝宝”,工闺秀。师从"江洋人",1903年在英租界美观茶园组班,以“单边词"《思儿》《十绣》《十二想》《私怀胎》等出名,擅演《观画》中的秦雪梅、《四下河南》中的赵琼瑶、《辞店》中的胡氏、《王老六吃醋》中的张二妹、《瓦车篷》中的李氏等人物,百代公司录有其拿手戏,《打连响》为其绝活。1919年向梅兰芳学习化装,并接受梅赠送之点翠头面等,为楚剧梳古妆、贴水片第一人。【《楚剧图文志》】
王若愚
王若愚(1890-1964)名元宝,黄陂县方家潭人。早先工旦,艺名小桂清,改丑行后更名若愚。幼读私塾五年,喜玩灯戏。1908年拜陈浩伢为师,在汉口租界美丽茶园搭班演出。1912年转 入法租界共和升平楼。饰演《游春》、《龙凤环》等剧的彩旦,他边 跑圆场边梳头的表演,受人称道。1925年任共和升平楼老板,聘高 月楼、金大力等排练武功戏。王热心公益,具有正义感和斗争精神。1926年北伐军会师武汉时,王为花鼓戏争取合法地位而奔走,被选为楚剧进化社委员兼交际组组长,并以楚剧代表身份参加湖北剧学总会。1928年,汉口市公安局召开禁演楚剧会议,王代表楚剧界据理力争,申辩被禁楚剧剧目的社会价值,仍被公安局禁演楚剧六十九出。同年,带领楚剧同仁向戏园老板提出增加工资,将包银改用银元支付,使大批演员增加收入。戏园老板勾结公安局侦缉队将他与李百川、章炳炎关押、罚款。1929年,楚剧训练班主任李一风贪污公款,王若愚等领头控告,卒使李被撤职。1930年任共和舞台后台经理。1934年任第三期楚剧演员训练班教务、经济委员,次年任楚剧同学会主席。时值川剧演员雪艳秋一行旅沪演出返川,停留武汉,王以楚剧同学会名义盛情接待,播下楚剧与川剧同行友谊的种子。抗日战争爆发后,王积极动员楚剧艺人投入救亡运动,组织劳军义演和救济难民、难童,并热情参与各地来汉进步人士的社会活动。1937年底,被选为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常务理事,并在周恩来、郭沫若、田汉等主持的政治部第三厅领导下,率队赴孝感等地宣传演出。1938年,王与沈云陔、高月楼等参加战时歌剧演员讲习班学习,组成问艺楚剧宣传二队,王若愚任队长,辗转于四川重庆、泸州等地,坚持八年抗战。郭沫若在《洪波曲》中赞扬楚剧宣传队事迹感人,队长“人很诚恳”。1947年,撰写《楚剧奋斗史》稿,记述了楚剧界人士艰苦创业的历程。1950年出席全国第一次戏曲工作会议时,周恩来总理接见王若愚并询问入川楚剧艺人返汉后的情况。同年任武汉市楚剧工作第二团团长,积极上演新戏《九件衣》、《红娘子》。1951年任武汉市楚剧工作团副团长。1956年在湖北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荣获省人民委员会奖状。【《中国戏曲志 湖北卷》《楚剧志》】
王若愚(1890—1964) 湖北黄陂人,原名元宝,艺名“小桂清”。工旦行,后改丑行,更名若愚。1925年任共和升平楼老板,他热心公益,积极为争取楚剧合法地位而奔走。聘高月楼、金大力等开创楚剧武戏。抗战期间,任楚剧问艺二队队长,在四川坚持抗日宣传演出。撰有《楚剧奋斗史》。【《楚剧图文志》】
张玉魂
张玉魂(1895—1953) 男,黄陂县人,工旦。幼年随泡桐店江洋人(江长玉)戏班学艺。1920年经江介绍到汉口租界天声舞台搭班。始演花旦,艺名小春芳,善演俏丽、风流的妇女。后因嗓音变化,改演青衣。他吸收了云中仙(李品三)、陈月仙唱腔之长,根 据自己的嗓音条件,创造出一种低调唱法,唱时如泣如诉,深沉含蓄。擅演《百日缘》的张七姐、《大教子》的秦雪梅、《吴汉杀妻》的王兰英等悲剧人物。代表作《白扇记》,脍炙人口。他把黄氏母女被强盗霸占后忍辱含悲、难言隐私的痛苦情状,表演得感人至深。回述“血海冤仇”的唱腔,声音的强弱对比,悲痛、羞辱、仇恨的情绪变化,恰到好处,在演出此剧的同辈艺人中称上乘。1936年,百代公司灌制了他与高月楼合演的《白扇记》唱片。1946年,他随问艺楚剧二队从四川返汉,在美成剧院重演此剧,半月爆满,后因观众过多压塌楼座才停演。张死后,观众无缘再睹风采,竟说他将《白扇记》带进棺材。楚剧后辈仿其风格演唱的《白扇记》,仍吸引大量观众。【《中国戏曲志 湖北卷》《楚剧志》】
张玉魂(1895—1957) 湖北黄陂人。艺名“小春芳”。初演花旦,后改青衣。创造深沉含蓄的低调演唱方法,擅演《百日缘》《大教子》《吴汉杀妻》《白扇记》,灌有《白扇记》唱片。【《楚剧图文志》】
蔡鸣凤〔蔡明凤〕(1~4)筱春芳【张玉魂】、筱叫天【高月楼】 高亭 Teb463~466 1929【1984年已复制】
白扇记(1~4) 张玉魂、高月楼 百代 A3209~3212 1936年录制【1984年已复制】
送白银(1~4) 张玉魂 百代 A3201~3214 1936年录制【1984年已复制】
降香赏花(1~2) 杨幼梅、沈云陔、徐小哈、李百川、彭如玉、筱春芳【张玉魂】 高亭 Teb499~500 1929年录制【1984年已复制】
李百川
李百川(1896—1944) 原名李祖赐,字荫庭。黄陂县泡桐店袁李湾(注:今武汉市黄陂区李家集街袁李湾村)人。其父为乡村裁缝,他八岁时读私塾(二年),随孝感县秀才夏秦学、余春舟念书,因家贫辍学务农。泡桐店是花鼓戏窝子,李从小爱看戏、唱戏,抄唱本自学。无师自通,每逢年节湾里唱灯戏,必入伙扮演角色。1909年,袁李湾集资办灯戏科班,他入班学艺,并签约立据,出科后每年元宵必返乡献艺三天。李在汉口成名,仍践约不误。李在科班师承李品三,学艺三月即登台。后从师陶阳,搭四季班外出演出。1914年,张银林和夏世燮在汉口组织玉壶春班,邀李入班。时值李在孝感县东阳岗唱“赌戏”,赌场头人不放行,袁李湾村民以本湾演员能在汉口登台为荣,派出三十余人持鸟铳将其护送到玉壶春。李以小官宝艺名登台,成为玉壶春戏班的台柱和后台经理。1920年更名李百川。1922年,因不满前台老板李保记倚仗洋人势力压榨艺人,愤然另组楚歌社赴上海演出一年。1923年,由沪返汉后就聘天仙舞台,并与陶古鹏、章炳炎合作,聘琴师严少臣改人声帮腔为胡琴伴奏,获得成功。1926年,协同陶古鹏、江秋屏等组织同业公会,是年成立楚剧进化社,他任委员兼组织组组长。1927年春节,率班进血花世界演出,在李之龙编导的《小尼姑思凡》中饰小尼姑,参加楚剧的改革活动。1928年,与沈云陔合作于天仙班,主动让贤,由沈挂头牌。1932年起,与沈共同经营满春戏园,广纳人才,更新剧目,革新演出形式,使满春班雄踞武汉剧坛数年。时盛行连台本戏,善于编剧的李百川以通俗小说等为素材,编写了《天宝图》、《三门街》、《天雨花》、《杨家将》、《瓦岗寨》等近二十部连台本戏。1937年,为鼓舞民众抗日,以黄陂木兰山传说故事,编写《花木兰从军》连台本戏。所编剧本,内容多为揭露封建婚姻的罪恶、抨击为富不仁、歌颂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剧情引人入胜,语言通俗生动,切合舞台效果。王若愚在《楚剧奋斗史》中称赞“真正唱戏的人写楚戏,最有才华的当推李百川先生,他写得多,写得最好。”李身材较矮,扮相不俊,却能扬长避短,以扮演村姑、使女、小家碧玉当行出色。他的嗓音醇厚甘美,有浓郁黄、孝方言韵味,口齿伶俐、行腔委婉,善鼻音小花腔,又常于剧情高潮处,采用多字句、垛句的唱法,一连串观众熟悉的俚语方言脱口而出,妙趣横生。他在《粉妆楼》一剧中编创新腔“西厢月”,旋律优美。李百川的唱腔风格和演唱方法影响后辈,他的代表剧目甚多,《百日缘》的七仙女、《十里凉亭》的苏玉姣、《卖棉纱》的蔡氏、《打灶神》的田三娘、《酒醉》的花魁和《送友、访友》的祝英台,演得颇具光彩。他酷爱书法,与武汉书法家冯家浩是挚友,冯爱看李的戏,李仰慕冯的书法,随冯练就一手好字,常为武汉的店主题写商号、店名,被人誉为“戏才子”。1938年武汉沦陷时,他因母患疾,未能随沈云陔等入川。回乡避难途中被土匪绑架,委任他“参谋长”,他严词拒绝。后因生活所迫,重返武汉美成戏院唱戏。目睹日军侵略者暴行和汉奸的卖国求荣,仇恨郁胸。1942年演出《杨家将》,撰词痛斥卖国贼,激起观众的共鸣,从而触怒汉奸敌特,以投寄装有子弹的信件相恐吓,他不为所动。1943年因患病不能登台,戏院老板嫌其不能赚钱,扬言要解雇他,他以“百川”二字题写“百事无成为人忙谋而不终,川流不息空徒枉劳奔一生”的对联,携眷属返乡。次年病逝于袁李湾,楚剧同仁为之悲痛叹息。【《楚剧志》】
李百川(1896—1944) 湖北黄陂人,原名李祖赐。工旦行。他自幼爱戏,无师自通。1914年,应玉壶春戏班之邀,以艺名“小官宝”登台,担当台柱和后台经理。1923年就聘于天仙舞台,拿手戏有《十里凉亭》《卖棉纱》《打灶神》《酒醉》《访友》《送友》。他积极参与楚剧由人声伴唱改为胡琴伴奏的音乐改革,在《粉妆楼》一剧中编创新腔“西江月”。1926年与陶古鹏、江秋屏等组织同业公会,成立楚剧进化社,任委员兼组织组组长。1927年出演李之龙编导的《小尼姑思凡》(饰小尼姑),次年与沈云陔合作于天仙班,主动让贤。编有楚剧《天宝图》《三门街》《天雨街》《杨家将》《瓦岗寨》《花木兰从军》等剧目。他的唱腔韵味浓郁,行腔委婉,其风格对后辈影响较深。【《中国戏曲志 湖北卷》《楚剧图文志》】
酒醉花魁(1~4) 章炳炎、李百川 高亭Teb487~490 1929年录制【1984年已复制】
降香赏花(1~2) 杨幼梅、沈云陔、徐小哈、李百川、彭如玉、筱春芳【张玉魂】 高亭 Teb499~500 1929年录制【1984年已复制】
酒醉花魁(1~4) 李百川、章炳炎 百代 A1948~1951 1934年录制【1984年已复制】
十里凉亭 李百川、章炳炎 百代 A1956 1934年录制【1984年已复制】
董永分别(1~2) 李百川、章炳炎 百代 A1956~1957 1934年录制【1984年已复制】
送友(1~3) 李百川、章炳炎 百代 A1962~1964 1934年录制【1984年已复制】
卖棉纱(1~2) 李百川、徐小哈 百代 A1972~1973 1934年录制【1984年已复制】
李天方捡子(1~2) 李百川、章炳炎 百代 A3213~3214 1936年录制【1984年已复制】
罗小全
罗小全(1897—?)原名罗贤奎,黄陂县人。幼年居住汉口,读私塾三年。十二岁时在街头巷尾叫卖豆腐脑。二十一岁开始演戏,从师名丑朱福全。1928年前后,与王艳云、张云鹤等在武昌首义公园同台献艺。20世纪30年代在汉口各楚剧班社搭班。1949年后,加入武汉市光明楚剧团。罗工丑,善于插科打诨,所扮角色以彩旦见长,如《游春》的干妈、《渔舟配》的渔婆、《恶姑贤媳》的母亲等,都演得幽默风趣、生活气息浓厚。他与鲁小山、徐小哈齐名,被称为楚剧“丑行三小”。【《楚剧志》】
罗小全(1897年生,卒年不详)湖北黄陂人,本名罗贤奎。工丑行,以彩旦见长。他扮演的《游春》的干妈、《渔舟配》的渔婆、《恶姑贤媳》的母亲等角色,风趣幽默,生活气息浓厚。【《楚剧图文志》】
江南蓉
江南蓉(1898—1942)艺名小桂红,黄陂县人。幼年帮人推磨放驴。后随泡桐店江洋人(江长玉)戏班学艺,工花旦。他在葛店万年台演出时,被已享盛名的江秋屏看中,即转入共和升平楼搭班,受到培养和重用。江秋屏变声倒嗓期间,他迅速成为戏班的台柱演员。1927年,楚剧从租界进入汉口本地街,在远东旅社坪台(今六渡桥百货公司)演出《一口血》(取材于发生在汉阳县的实事),江南蓉饰玉珍,江秋屏扮玉珍娘,两人的表演珠联璧合,轰动武汉,成为继江秋屏之后“第二个顶大风头”的花旦演员。20世纪30年代中期,受沈云陔之聘加入满春班。江的嗓音甜润,表演朴素大方,尤善扮演农村少妇。代表剧目有《蔡鸣凤辞店》、《十里凉亭》、《纺棉纱》、《卖棉纱》、《汲水》、《休妻》和《四下河南》等,武汉沦陷后,江弃艺返乡隐居。1941年,被汉奸威逼押送到满春、美成登台演出,次年患急性脑膜炎逝世,尸停满春戏院后台,由楚剧同仁凑钱安葬。【《楚剧志》】
江南蓉(1898—1942) 湖北黄陂人。艺名“小桂红”,工花旦,名家江秋屏之弟子。先唱草台,后入共和升平楼搭班。1927年因与其师合演《一口血》,珠联璧合,名满江城。又受沈云陔之邀入满春戏院。代表剧目有《蔡鸣凤辞店》《十里凉亭》《纺棉纱》《卖棉纱》《汲水》《休妻》《四下河南》等。【《楚剧图文志》】
徐俗文
徐俗文(1898—1963)原名徐有国,艺名小福仙,黄陂县踏石乡人。幼年在汉口卖油条,在洋行当童工。1915年拜师彭海清,学唱花鼓戏,习青衣。1918年、1919年先后在上海九亩地、南京浦口等地唱戏。1926年国民革命军北伐军攻克武汉,他进入血花世界演戏,并在李之龙举办的楚剧进化社演员训练班学习戏剧理论知识。1929年,与陶古鹏、李百川等在德明舞台同台献艺。1934年,加入沈云陔、李百川组班的满春戏园,任后台经理,发挥他善于团结同仁、长于经营管理的才能。1938年武汉失守前,沈云陔、高月楼等组成问艺楚剧宣传二队,王若愚任队长,他任副队长。撤至四川重庆,冒着轰炸,坚持抗战宣传演出。他任劳任怨,对巩固二队的团结、坚持共和班的公伙制、贯彻经济公开和艺术民主,均有贡献。1946年离渝返汉,他组织问艺二队原班人马与留在沦陷区内的楚剧演员合作组建问艺楚剧团,又促成青年名演员关啸彬向沈云陔、李雅樵向章炳炎拜师学艺,加强了老艺人与青年演员、大后方与沦陷区之间的友爱团结。问艺楚剧团自1946年在民乐组班迄1949年武汉解放,是楚剧班社中最巩固、最团结和阵营整齐的剧团,老辈艺人都认为徐俗文是其中默默无闻的一位有功之臣。1950年武汉市楚剧工作第二团成立,他当选为副团长。20世纪60年代从事传统剧目的挖掘整理工作,直至因病逝世。【《中国戏曲志 湖北卷》《楚剧志》】
徐俗文(1898—1963) 湖北黄陂人。艺名“小福仙”,工青衣。1915年拜师彭海清学花鼓戏,先后在上海、南京卖艺。1926年进入“血花世界”,又与陶古鹏、李百川、沈云陔等在德明舞台、满春戏院献艺。曾任“问艺二队”副队长,善于团结同仁,经营管理,是带队坚持抗战宣传演出的有功之臣。在抗战后方促成关啸彬、李雅樵拜沈云陔、高月楼为师。【《楚剧图文志》】
段殿坤
段殿坤(1900—1959)艺名芙蓉花,黄陂县人。早年丧父,七岁起读私塾四年,每日放学后砍柴卖。十二岁到汉口万寿桥铜器作坊当学徒。十四岁返乡拜许建林、陈明元为师学唱花鼓戏,在汉阳、孝感和沙市等地跑江湖演戏。1918年进入汉口天声班。1926年,他动员艺人自强自立,反对剧院老板的压榨,大声疾呼:“楚剧要革命,应先革自己的命!”段遇事冷静,凡戏班商讨重要事宜,能拿出主见,深受同行拥护。楚剧进化社成立后任委员。1927年,参与李之龙领导的楚剧进化社演员训练班的组建活动,述录和整理楚剧传统剧目。李之龙编导的革新楚剧《小尼姑思凡》采取演员比赛演出,段被评为演得最好的演员。所演剧目注重人物内在感情,尤以扮演悲剧人物见长。他设计的《秦香莲》“讲宫”的大段唱、念和《吴天寿观书》陈氏下场的甩腔,将秦香莲的凄楚,陈氏的悲愤演得深沉动人。段原演花旦和青衣,后专工老旦,在《五娘吃糠》、《杀狗惊妻》、《孔雀东南飞》《吴汉杀妻》中扮演老年妇女。性格鲜明,情感真挚,极富感染力。好读书识字,不满意演出“活本子”戏和“水词”戏,重视剧本的整理改编。1930年以后,在满春班与沈云陔、李百川合作,协助李编写《华丽缘》、《四海棠》等连台本戏,对其中剧情安排、人物纠葛、表演处理、颇有见地。演员常请他说戏,经他指点加工,演员演得顺心,舞台效果颇佳,赠他“捡得顺”的雅号。段善于处理人事关系,为满春班内勤外务操心尽力,艺人称他是满春班的“主心骨”。1945年9月楚剧同学会恢复,当选为理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参加戏曲改革,挖掘整理楚剧传统剧目,并担任楚剧女演员训练班的教学工作。他不顾哮喘厉害、气力不支,每日坚持到民众乐园四楼去上课,向学员传授观察生活、刻画人物性格的体会和技巧,受到师生的敬重。1956年湖北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湖北省文化局奖状。【《中国戏曲志 湖北卷》《楚剧志》】
段殿坤(1900—1959)湖北黄陂人。艺名“芙蓉花”,先演花旦、青衣,后专工老旦。重视人物内心情感,以演悲剧见长,老旦拿手戏有《五娘吃糠》《杀狗惊妻》《孔雀东南飞》《吴汉杀妻》等。【《楚剧图文志》】
余翠云
余翠云(1903—1938) 黄陂县人。师承不详,工花旦,擅长扮演风流少妇、泼辣女子和乖巧丫环。代表剧目有《拾金钗》、《要嫁妆》、《花田错》、《纺棉纱》、《唐二试妻》。所演连台本戏《郭丁香》,红极一时。因其表演身段灵活、目光烁烁、风姿诱人,深受观众喜爱,遂得“妖怪”绰号。早年在葛店搭台献艺,一听“妖怪”出场,观众蜂拥而至,争睹风采。1919年,与陈月仙、陶古鹏等在春仙舞台组班。1927年进入美成,与江南蓉、江秋屏同台演出,为三大台柱。20世纪30代初,被聘至满春戏院,与沈云陔、李百川并列头牌,声誉颇大。收徒小金翠、王晓云等,继其衣钵。惜余翠云酷嗜鸦片,烟毒极深,年仅35岁即病故。【《楚剧志》】
余翠云(1903—1938)湖北黄陂人。艺名“妖怪”,工花旦。1919年组班于春仙舞台,1927年进美成戏院,后转至满春戏院。擅演风流妇、泼辣女,亦扮灵巧姑娘。代表剧目有《拾金钗》《要嫁妆》《花田错》《纺棉纱》《唐二试妻》《郭丁香》。【《楚剧图文志》】
李金和
李金和(1903—?) 湖北黄陂人,初中文化,工老旦。1921年从艺,1926年—1937年在美成、新市场、天仙唱戏。1938年一1949年在湖南、重庆、四川芦县、民乐剧团、汉口天仙等地唱戏。1950年加入武汉市楚剧团任演员。代表作品:《杀狗惊妻》饰曹母、《乔麦馍赶寿》饰蒋氏、《秦香莲》饰国太、《打金枝》饰郭母、《乌金记》饰刘寡妇等。1949年武汉市会演《白毛女》获三等奖。1956年武汉市第一届戏曲观摩会演大会获三等奖。1957年湖北省第一届戏曲观摩会演大会三等奖。后从事教学,1960年评为优秀老师。【《楚剧志》】
陈梅村
陈梅村(1906—1972)名焕章,湖北黄陂人,艺名“筱桂香”,先习旦后改小生、老生,又改丑。自幼跟随舅父杜善记在祁福湾戏班学艺,1913年随班赴上海闸北演出,后辗转豫南驻马店、鄂北广水等地。1923年入汉口共和升平楼、玉壶春 戏园搭班。1933年入满春班,专工老生。1938年,随问艺抗敌流动宣传第二队旅川,演出田汉编剧的《新雁门关》,受到聚集重庆的艺术家的赞赏。他善于跨行表演,长于人物刻画。《葛麻》之视钱如命、小人乍富的马铎、《打豆腐》中沉迷功名、不顾生计的黄德才、《乌金记》外滑内奸、玩世不恭的张柏林、《甲午海战》之老奸巨猾的李鸿章均系其塑造的代表形象,另有《蝴蝶杯》之田云山、《血债血还》之卖油条老头、《夺印》中的落后群众等配角,无一不光彩夺人,令人不忘。1956年在湖北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以饰《乌金记》的张柏林获表演二等奖。【《中国戏曲志 湖北卷》《楚剧志》】
陈梅村(1906—1972)湖北黄陂人,艺名“筱桂香”,先习旦后改小生、老生,又改丑。1913年赴上海闸北演出,后辗转豫南驻马店、鄂北广水等地。1923年入汉口共和升平楼、玉壶春戏园搭班。1933年入满春班,专工老生。善跨行表演,长于人物刻画。抗战期间演出田汉之《新雁门关》即获赞赏,其代表作《葛麻》之马铎、《打豆腐》之黄德才、《乌金记》之张柏林、《蝴蝶杯》之田云山、《血债血还》之卖油条老头、《甲午海战》之李鸿章,均生异彩,令人不忘。【《楚剧图文志》】
徐小哈
徐小哈(1907—1940) 黄陂县人,工丑。幼时酷爱花鼓戏,十四岁进戏班学艺,工丑。他的嗓音宽亮,善于扮演憨厚、痴呆的喜剧人物。扮妆时,习惯将白粉敷遍项脖,出场时不断伸脖缩颈,称之为“哈巴”相。代表剧目有《讹舅子》、《探亲家》、《叶五过门》等,演得颇有机趣,受到观众喜爱。徐与李百川合演的《卖棉纱》、与杨幼梅合演的《讨 学钱》分别由百代、高亭公司灌成唱片发行。1940年4月,徐携子到重庆参加问艺楚剧宣传第二队,农历七月初六日夜晚被日军飞机炸死。1941年2月12日,由政治部三厅厅长郭沫若主祭,问艺二队全体队员和文艺界代表参加了徐的追悼会。【《楚剧志》】
徐小哈(1907—1940)湖北黄陂人。工丑行。嗓音宽亮,表演颇具机趣。代表作有《讹舅子》《探亲家》《叶五过门》,与李百川合演之《卖棉纱》、与杨幼梅合演之《讨学钱》分别由百代、高亭公司灌成唱片发行。【《楚剧图文志》】
讨学钱(1~2)徐小哈、杨幼梅 高亭 Teb475~476 1929年录制【1984年已复制】
降香赏花(1~2) 杨幼梅、沈云陔、徐小哈、李百川、彭如玉、筱春芳【张玉魂】 高亭 Teb499~500 1929年录制【1984年已复制】
卖棉纱(1~2) 李百川、徐小哈 百代 A1972~1973 1934年录制【1984年已复制】
杨少华
杨少华(1914—1985) 湖北黄陂人,工丑,兼导演。1924年(10岁)从艺,师承杨义兴、彭如玉、罗怡安、应卫云。武汉第三期演员训练班、戏剧界人员讲习班学员,曾参加新五师抗日宣传楚剧一队,武汉楚剧团成立后任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其《杨绊讨亲》之杨绊家喻户晓,为原国家主席李先念多次观看。另有人物如张古董(《借妻》)、赵义(《烤火》)、人贩子(《卖女》)、县太爷(《乌金记》)、刘仁(《潇湘夜雨》)等,为其塑造之典型形象。其导演之《费公智自杀》1956年获湖北省戏曲会演导演奖。【《楚剧志》】
杨少华(1914—1985)湖北黄陂人。10岁入行,师承杨义兴、彭如玉、罗怡安、应卫云,工丑行。武汉第三期演员训练班、戏剧界人员讲习班学员,曾参加新五师抗日宣传楚剧一队,武汉楚剧团成立后任演员。其饰演《杨绊讨亲》之杨绊家喻户晓,另有《借妻》中的张古董、《烤火》中的赵义、《卖女》中的人贩子等,为其塑造之典型形象。其导演之《乌金记》《费公智自杀》曾获湖北省戏曲会演导演奖。【《楚剧图文志》】
钟惠然
钟惠然(1921— ) 湖北黄陂人,工小生、须生、花脸。1932年从艺,师承陶古鹏。在长达80余年的舞台实践中,塑造了众多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他唱腔高亢激越,吐字喷口有力,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尤其是他塑造的“包公”艺术形象更为观众和行家们所称道。代表作有《探阴山》《宝莲灯》《大访友》《夺印》《山乡风云》《养命的儿子》等。曾获武汉市第一届戏曲观摩会演甲等奖、武汉市第三届戏曲观摩会演一等奖。【《楚剧图文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罗玉华
罗玉华(1922—2010) 男,湖北黄陂人,小名“丑货”。父母早亡,7岁由同村人送入汉口某茶馆当童工。8岁在茶馆遇 沈云陔收其为徒,取名罗玉华,从此开始演艺生涯。在师傅的精心安排下练功学戏,并照料沈云陔起居,情同父子。1932年 参加满春戏园举办的内部科班,在京剧老师的指导下,练就了 过硬的武功,他身段边式刚柔相济,成为继余文君之后名副其 实的楚剧刀马旦。不论是随“问艺二队”在四川期间,还是1946年返汉后的演艺生涯中,他都是戏班里的骨干,武戏翘楚。1951年武汉市楚剧团演出《金田起义》,他扮演女将洪宣娇十分出色。一趟“剑舞”婀娜多姿,深得业内外赏识。1953年后调武汉市戏曲学校任武旦主教老师,传授《虹桥赠珠》、《拦马》、《红桃山》、《天台寺》、《打焦赞》、《水漫金山》、《打瓜招亲》等剧,学生马庆萍、戴琳、张一平、孙敏、张金凤等皆有成就。1965年,他与汪期贤为楚剧现代戏《海英》设计“扳闸”一折,巧妙运用油布(绸料)为舞具,充分调动戏曲的舞蹈语汇,演绎一场小海英搏风斗雨冒险开闸的英雄壮举,获得中南区现代戏观摩会演大会的一致好评。【《楚剧志》】
盘面上,多元金融、证券板块全线上涨,陕国投A、中航产融、天风证券(601162)等涨停;光伏板块继续活跃,双良节能(600481)5连板,协鑫集成(002506)、钧达股份(002865)等涨停,六部门发布《关于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的指导意见》;地产股走强,金地集团(600383)、津投城开、华夏幸福(600340)等多股涨停,六大行明起实施存量房贷利率调整新机制;低空经济走高,东安动力(600178)、万丰奥威(002085)、立航科技等10余股涨停。黄金股走低,赤峰黄金(600988)跌超4%,中金黄金(600489)、四川黄金跌近3%;中船系普跌,中国船舶(600150)跌超4%,中国重工(601989)跌超3%。
此次京东接入支付宝支付,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支付选择、帮助商家降本提效,打造“又便宜又好”的购物体验。
汪玲陔
汪玲陔(1930—1993) 男,湖北黄陂李集人。9岁随同湾邹木陔学唱楚剧,14岁拜余文君为师,技艺大进,无论生、旦角色皆能,有时还兼演净、丑,有“渊水缸”之称。武汉解放前夕回黄陂搭班,1949年后参加光明楚剧团,后下放武昌县楚剧团。20世纪70年代末曾在江汉区文化馆下属楚剧团演戏,后领衔组建武汉市凌云楚剧团,在武汉市和湖北省各地演出,盛极一时,颇受基层群众欢迎。他表演自然,富于生活气息。所演出的《白扇记》、《送友》、《孟丽君》、《何氏劝姑》、《王婆骂鸡》、《狄后访子》和现代戏《杨立贝》等颇具特色。他演唱讲究喷口,咬字清楚,字字人耳,句句“钻心”,吸收李百川、余文君、关啸彬等人的演唱方法和技巧,创造的垛字句清板、清晰如诉,韵味十足,具有楚剧的原始美和朴实美,适合戏迷的审美要求。【《楚剧志》】
汪玲陔(1930—1993)湖北黄陂人。师从邹木陔。他戏路很宽,注重人物塑造,通晓楚剧旦行。其演唱行腔低回婉转,擅歌无伴奏“垛板”等。代表作有《何氏劝姑》《白扇记》《王婆骂鸡》《狄后访子》等。【《楚剧图文志》】
彭青莲
彭青莲(1957—)湖北黄陂人。工正旦。1971年考入湖北省楚剧团学员班,1986年考入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教师骨干专业训练班。她的嗓音明亮圆润,唱腔委婉动听,带有浓郁的泥土气息。曾获第十九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文华表演奖等奖项。代表剧目有《蝴蝶杯》《不准出生的人》《红色娘子军》《赵玉珍装疯》《孟丽君》《娘娘千岁》《儿孙梦》《双玉蝉》《逼休》《秋色渐浓》《辛亥人家》等。【《楚剧图文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彭青莲,女,汉族,1957年出生,湖北黄陂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湖北文化名家,十九大代表,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国家一级演员。曾任湖北省政协常务委员、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2004年获第二十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同年,携大型创作剧目《娘娘千岁》参加第七届中国艺术节,获文化部第十一届文华表演奖,成为楚剧历史上首位“双奖”演员。
其代表剧目有《不准出生的人》《赵玉贞装疯》《娘娘千岁》《蝴蝶杯》《珍珠塔》《双玉蝉》《赶会》《逼休》《辛亥人家》等。
夏青玲
夏青玲(1967—)湖北黄陂人。工闺秀。1986年毕业于武汉市戏曲学校。她天生嗓音清亮圆润,扮相甜美可人。曾获首届中国博兴国际小戏艺术节优秀演员奖、第八届中国艺术节文华表演奖、第二十五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等。代表剧目有《访友》《断桥》《宝莲灯》《哑女告状》《三月茶香》等。【《楚剧图文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楚剧名家·夏青玲
夏青玲,楚剧领军人物。武汉楚剧院副院长、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武汉戏剧家协会副主席。荣获联合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国际和平艺术家”荣誉称号。武汉高校大学生戏剧节常任指导老师。
曾获中国艺术节“文华表演奖”;中国戏剧“梅花奖”;湖北省“牡丹花”戏剧奖;湖北省楚剧艺术节“演员一等奖”;博兴国际小戏艺术节“优秀表演奖”;武汉艺术人才“江花奖”“江花大奖”等。
楚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湖北省政协委员、武汉市政协委员;湖北省三八红旗手、武汉市三八红旗手;武汉市劳动模范;武汉五一劳动奖章;市优秀文艺家等称号。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武汉市著名艺术家津贴、武汉市政府专项津贴。入选市“黄鹤英才(专项)计划”。
担纲《擂响中华》中国戏曲十大青年领军诞生记、中国梆子十大青年领军、第十届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展、湖北卫视《戏码头》等大赛的评委。
代表剧目:《双玉蝉》《潇湘夜雨》《哑女告状》《狱卒平冤》《李三娘》《巡按审母》《宝莲灯》《姑嫂奇冤》《乱点鸳鸯谱》《打金枝》《红鬃烈马》《四下河南》《推车赶会》《夜梦冠带》《寻女》《访友》《断桥》《百花赠剑》《卖棉纱》《桂枝写状》《三月茶香》《万里茶道》《向警予》等炒股按日配资。
发布于:湖北省